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母校老师们,亲爱的校友同学们:
大家好!六月的风掠过桃李湖的水面,带来了久违的校园气息。看着同学们一张张朝气蓬勃和略显稚嫩的脸庞,我忽然理解了韩偓那句诗“一去不回唯少年”。我是1986届硕士毕业生,离开母校已经近四十年了。今天,能与大家一起见证这场青春的盛典,是我莫大的荣幸。在此,我谨代表广大校友,向你们送上最热烈、最诚挚的祝贺!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回想我初来内大时,这里缺少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良好的生活条件,但正是在那些略显简陋却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教室里,我们传承知识、探索世界,就像沙漠里的胡杨,在贫瘠的土地中扎下深根。在这里我遇到了许多令人敬重的老师,也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那些岁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成为我人生中不可替代的精神财富和珍贵记忆。
同学们,今天你们站在了人生再出发的十字路口,在这个意义非凡的时刻,我想与大家分享三点感悟。
第一,无论身处何处,都要不断学习,把学习作为终身习惯。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用朴素的人生体悟教会了我:知识的力量,足以改变命运。我从小喜欢读书,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国家恢复高考后,我有幸考入大学,成为一名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大学生。
人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但知识需要不断的积累,需要坚持不懈的学习。年轻时,我沉醉于历史和文学。那些“日居月诸,照临下土”“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是我对宇宙最初的想象。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这些诗句与我日后走上天文研究会有怎样的交集。但正是这种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让我在历史与文学的熏陶中,渐渐延展出对自然与宇宙的思索,也为我后来从事天文研究,埋下了最初的伏笔。
第二,相信“主动作为”带来的改变。
我人生中几次重要的转折,都是靠“主动作为”争取来的。记得1978年,我在《人民文学》上读到一篇报告文学《奇异的书简》,讲述了内蒙古大学罗辽复老师和南京大学陆埮老师,在特殊年代通过两千多封书信进行合作研究的故事。那年我刚上大学,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鼓起勇气给素未谋面的罗先生写了一封信,表达对他献身科学、勇攀高峰的敬意,也诉说了我对理论物理学研究的向往。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回信,罗先生鼓励我打好基础,特别是要学好量子力学。就这样,在往复的书信中,我坚定了对基础科学的兴趣,逐步从一个工科生转向理论物理研究。
1983年,我报名参加当年的全国研究生考试,顺利进入内蒙古大学,师从罗辽复教授攻读理论物理硕士学位。毕业前,罗先生推荐我报考南京大学的博士生,从而有幸师从当年书信飞鸿的另一位主人公——陆埮先生。命运的两次转向,源自一次书信的“主动作为”。
同学们,人生中真正的机遇,往往不是等来的,而是主动争取来的。现实往往会给勇敢者更多回应,因为主动本身就是一种选择,甚至让运气更倾向于你。站在原地等待,风景不会向你走来。唯有勇敢迈出走向未知的脚步,才能发现新的可能。
第三,希望你们能够拥有 “宇宙视角”,看待世界和人生。
作为40年前从内蒙古草原走向星空的求学者,我深刻体会到:天文学本质上是一门关于谦卑与勇气的学问——它既让我们认清自身的渺小,又赋予我们探索未知的力量。现在回头看,那些看似远离生活的星空探索,反而培养了我一些重要能力,如研究银河系演化需要面对海量数据和复杂变量,锻炼了我系统思考、逻辑推演的能力;搜寻太阳系外行星,让我们意识到地球只是宇宙中一粒微尘,人类更是渺小的存在,这种认知能消解生活中许多烦恼,从容地面对世界,让我们拥有更谦卑的态度和更开阔的胸怀。
同学们,在“求学位”已经实现的今天,我希望大家在未来能够不被当下局限视野,去更多地“求学问”,未来真正的机遇,往往藏在那些尚未被挖掘的方向里。就像袁隆平院士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真正的突破往往始于对平凡事物的深刻思考和持续努力。当年谁会想到爱因斯坦对时钟同步的思考,造就了今天导航精确到米级,甚至厘米级?当手机刷脸支付时,谁还记得这源于人类对光的探索?这一切正是基础研究的力量所在,魅力所在和价值所在。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诸多已经普及到日常生活中的GPS导航、WiFi、CT扫描、地铁安检等都源于天文学的研究。
去年8月,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编号90919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罗辽复星”,并在内蒙古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命名仪式。国家天文台与内蒙古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支持内大天文学科建设。昨天,在内蒙古大学举行了天文与物理研究院成立仪式。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内大的学子,奔赴星辰大海、探索宇宙的奥秘,从内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同学们,临别之际,站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路口,愿你们成为这个时代的创新者、奋斗者和引领者!
最后,希望同学们能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母校的培养,感谢老师的教导,感谢同学的帮助。所有远行都是为了更好的回归,无论走到哪里,内蒙古大学都是我们永远的家。希望你们常回家看看,为母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母校的明天更美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