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8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吕喆教授应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朱成军教授课题组邀请,在卓越楼0617室做了题为“燃料电池的中高熵氧电极材料研究”的学术报告。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朱成军教授主持报告。报告吸引了包括教师、博士后及博硕士研究生在内的多名教师和学生参加。
燃料电池具有很高的能量转化效率,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能源发电装置。通过多种金属元素掺杂,提高氧化物电极材料的构型熵,可显著改善其电极性能和稳定性。本报告介绍了哈工大物理学院新能源材料物理与技术团队近期为探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氧电极材料的中高熵化所带来的性能提升作用及相关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高熵掺杂氧化铈(HEDC)修饰的镧锶钴铁氧电极、A位多元稀土掺杂合成单相高熵双钙钛矿氧化物以及稀土层中熵材料都成功实现了对SOFC氧电极电化学活性与耐Cr毒化能力的提升,结合理论仿真阐明了稀土层熵增对Sr偏析抑制的相关机制。在进行B位多元过渡族金属掺杂,制备的中熵氧电极具有更优异的双功能氧电极,成功用于可充电锌空电池。报告引起了教师和学生们广泛兴趣,就中高熵氧电极材料研究与设计展开了深入交流。

报告会现场
吕喆,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就读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93年本科毕业;1996年硕士毕业;1999年博士毕业),并于1996年留校任教;2000-2002年期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作博士后研究;2000年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系工作,长期从事新能源材料物理与技术研究;主持完成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在Adv. Mater.、Adv.Func. Mater.、J.Power Sources等刊物上发表SCI收录的学术论文300余篇,论文他引5000余次;获发明专利40余项。获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五完成人)、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各1项,黑龙江省教学二等奖2项(第二完成人),黑龙江省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担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中国能源研究会燃料电池专业委员会委员、高温燃料电池标准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第十一、十二届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