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凝聚态理论科研组工作事迹
内蒙古大学固体物理(即凝聚态物理)研究.室成立于1984年,建室初期,是由跨教研室的兼职教师组成的科学研究机构。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校凝聚态物理研究形成了一些优势方向,拥有一支比较成熟的研究队伍,在凝聚态理论、稀土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等方向开展着较为活跃和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凝聚态理论科研组多年来一直从事国际学术前沿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目前,凝聚态理论组共有教师8人,其中7人为中共党员,1人为入党积极分子。教师队伍中,教授4人(含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1人,讲师2 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3人。4位教授中,获国家和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各2人,3人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帖专家,2人分别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和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有四位教师先后以访问学者身份分别出访过加拿大、美国。目前有两位年轻教师分别在日本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做博士后,另外两位年轻教师在本校攻读在职博士学位。几年来,这只队伍团结一致,在教学、科研工作等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其中共产党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凝聚队伍,在本职工作中保持整体的先进性
学科带头人梁希侠教授已有30多年的党龄,作为学术带头人,他特别重视学术队伍和团队精神的培养,用特殊的人文精神打造了一支高素质、凝聚力强、结构合理、特别能战斗的学术队伍。他将自己视为这个集体中普通的一员,在教学、科研工作等方面为其同事和学生们树立一个榜样。2004年他所主持的《统计热力学》课程被教育部评选为国家精品课程。在他的带领下,凝聚态理论科研组坚持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凝聚人才,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梯队,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推动教学,在教学、科研本职工作中保持了旺盛的战斗力。
梁希侠教授,理论物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教育部“物理学与天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物理与应用物理教学指导组”成员、全国“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教学研究会”主任。
1978年8月中国恢复招考研究生的第一年,梁希侠教授考入内蒙古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81年8月获理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放弃去条件优越内地工作机会,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为建设内蒙古毅然留校任教至今。27年过去了,当年朝气蓬勃的梁老师如今已是头发花白,无论这个社会如何变化,物质待遇高低,梁先生始终心静如水不随波逐流及兢兢业业的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他将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全部都奉现给内蒙古的教育事业,将根深深扎入内蒙古的土地中,始终坚持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高等教育事业,无论是在担任校领导、系领导还是远渡重洋在异国他乡工作、学习,他从来未间断过教学和科研,为国家、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高层次、高水平人才。老师、同行们尊重他,学生们敬重他,不仅出于他在事业上的成功,渊博知识和人格魅力,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他对科学、对事业执著的追求和无私奉献——这是一位学者、智者对家乡、对内蒙古教育事业付出全部的爱。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只要是梁希侠教授教过的学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认为,梁先生最令学生敬佩的除无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以自身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如何做人,梁希侠教授平易近人的长者风范和人格魅力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们普遍认为梁老师的言传身教是他们大学期间获得的一笔无形的财富。在授课时,梁希侠教授总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抽象、深奥的物理学概念,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梁希侠教授的文学功底和英语水平都很高,英语、幽默的语句、古诗常常是脱口而出,既活跃了气氛又将枯燥的物理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耳目一新。听过他讲课的学生们都说,“梁老师的物理思想太清晰了,听他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学生评价说“梁老师在讲课时将书本知识和物理前沿问题有机结合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对我们影响太大了”。很多同学就是受到这种感染,喜欢上物理学走上从事科学研究这条甘苦兼备的道路。
梁希侠教授从教几十年来,总是兢兢业业不敢怠慢的对待每一堂课。从备课到讲课,甚至到答疑,都一丝不苟地进行准备,哪怕面对的仅一个学生。尤其在1995年,梁希侠教授担任内蒙古大学副校长以后,也从来没有因为工作忙而放松对教学质量的要求,有这样的师长用尽全部心血、用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来培养自己,还有那个学生不为此感动而不努力学习?行为艺术产生的效果常常是无法估量的。
梁希侠教授在学术上有很高造诣,多年来从事凝聚态物理方面的科学研究。对半导体层状材料中的元激发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曾被邀请担任在日本举行的第四次国际EXCON会议(2000大阪)分会主席和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第五次EXCON会议(2002达尔文)国际学术顾问,近几年来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核心学术期刊、国际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梁希侠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特别重视学术队伍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他用特殊的人文精神打造了一支高素质、凝聚力强、结构合理、特别能战斗的学术队伍。他将自己视为这个集体中普通的一员,又为其他的同事和学生们树立一个榜样。他们这支队伍逐年壮大,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都显示出优秀的素质,对物理系甚至内蒙古大学的教学、科研起到了典范的作用。梁希侠教授负责讲授、建设的《统计热力学》课程于2004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成为全国同类课程唯一入选的课程,也是全区仅有的两门精品课程之一。
梁希侠教授先后培养出博士、硕士近30人。梁先生常说的一句话“先学做人,再学做学问”,已深深刻在的弟子们的心中。他培养出的8名博士(其中4人是蒙古族,3人已成为博士生导师)中的大部分已是自治区高等院校的中层领导和学科带头人,也是自治区凝聚态物理学科的中坚力量。“梁先生非常尊重学生,从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他用微笑和幽默调节着从事科学研究的枯燥和节奏,他对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求实、献身精神感动着我们、鼓励着我们完成这艰难的选择,伴随着我们走着漫长的科学探索之路。” 这就是学子们对梁希侠教授师德最好、最精彩的评价。
梁希侠教授先后获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内蒙古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自治区优秀回国人员、“优秀教师”宝钢教育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这个研究组的成员中还有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班士良教授,他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在时刻带动和影响着周围的同志。几年来,他的许多篇科研成果在国外“SCI” 等重要杂志上发表, 2000年以来,班士良教授与合作者在半导体层状材料(如异质结、量子阱)中的电子态、极化子、激子及电子-声子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其中SCI收录19篇,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目前主持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项目。由于在教学、科研方面的突出成绩,他于2001年入选自治区高等教育“111工程” 第一层次人选;2002年入选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002年获内蒙古大学科技成果一等奖、获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被教育部评为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2003年被评为自治区“十佳”优秀学科带头人;2004年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2005年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
班士良教授自198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从教20余年,多年来坚持本科生、研究生的基础课程教学,为自治区和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而努力奉献。1999年他担任内蒙古大学理工学院院长后,主持全校最大学院的全面工作,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尽管如此,他每年仍然承担本科生基础课《统计热力学》、《力学》和硕士研究生学位课《高等量子力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200学时以上,教学效果好。2008年3月理工学院调整后,班士良教授担任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
“教学中无小事”是班士良教授的“名言”,他已经从事教学近20年,但仍然一丝不苟地认真处理好教学工作的每个环节。每次在授课过程中总要以座谈会、个别征求意见等不同形式听取学生们对教学的反馈意见,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的讲课艺术和教学质量。同时还帮助、培养指导年轻教师的教学,在百忙中抽时间听辅导教师的习题课,听年轻新教师讲课,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这对刚上讲台的年轻教师是极大的关心和帮助,也为学生树立了楷模。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但有时对学习的看法讲实用、较狭隘、急功近利。近些年来,有些同学存在厌学、从心理上畏惧理论课程的学习。面对这种情况,生硬的说教是苍白的有时也令学生反感。他采用鼓励、引导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自信心。如:在课间休息时,与学生在相互平等轻松的氛围下交流谈论,了解、掌握学生对待学习、教学乃至人生方面的真实心理,并给以指导。不高高在上讲大道理,而是以情感人,不但让学生们学会平衡自己的心态,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潜移默化的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和从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他就是用这种教学行为艺术感染、教育着学生。
学生们对班士良教授的授课评价很高,学生对他的教学评估打分在物理系教师中总是处于前列,近三年主讲基地班课程学生评教结果为2002年95.41分,2003年97.55分。2004年94.95分。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我校相关教师对包括《热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热统》)和《高等统计物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的系列“热物理”教学的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总结多年教学实践,通盘考虑,提出了该系列课程既合理分工、又妥善衔接的改革思路,统筹协调地进行建设,改革重点是本科理论课《热统》。主要工作是对《统计物理》部分,在坚持以“系综理论”为主线的同时,加大了量子统计的比重,改进教学内容,尽量减少与《热学》的重复。目的是有效利用学时,适度提升高度,以利于学生毕业后从事物理工作和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进一步明确了本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逐步构建了本科《热统》新教学体系框架,设置了融《热》《统》于一体的《统计热力学》课程。1996年,他与梁希侠教授合作,开始形成了与改革配套的《统计热力学》讲义。新的体系以“统计物理”为主线,在阐明“系综”概念的基础上,建立统计物理基本理论,运用统计物理的导出热力学基本定律,给出统计物理概念与宏观现象的对应,将“热现象”的微观与宏观理论有机地融合于一体。力求使学生比较系统、准确地掌握统计物理的基本概念,全面、灵活地运用热物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并为进一步学习更高深的知识和了解物理学的最新成果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对于研究宏观热现象所需要的热力学基本公式,不象流行教材采用的那样作为经验定律给出,而是用统计物理的理论导出之。新计划虽然大量削减了纯粹“热力学”的内容,但并没有削弱运用热力学理论的训练,仍有足够的学时讨论平衡态的热力学性质,介绍研究相平衡、化学平衡等问题的热力学理论,并配以较多的习题。《统计热力学》讲义,在基地班试用四次后,广泛征求国内同行的意见,几经修改,于2000年正式出版。
班士良教授于2002年-2004年主持和完成内蒙古大学重点课程项目《统计热力学》,进一步完善了该课程的教学体系。作为核心成员,于2004年申报该课程并获准为国家精品课程(目前,全自治区仅有两门课程入选),该课程是全国同类课程中唯一入选的课程。《“热物理”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于2004年获内蒙古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
《统计热力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在照顾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适当介绍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的前沿动态。在教案组织和课堂实施中,力求抓住重点,分散难点,适度重复,启发思考。国内同行在交流中曾提出“以统计系综理论为主线”学生接受困难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注意解决的问题。为此,在内容组织时将几个主要的系综(微正则、正则、巨正则系综)分散在研究它们对应的几类不同宏观系的板块中介绍,而不是如现有教材那样集中讨论,循序渐进地,易于学生消化吸收。在每次授课时,简要总结上节或已学过但与本节相关的内容。授课中有意留出一些学生思考的余地,以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案、习题选解等资料挂在网上,并及时更新维护,开辟了网上自学、答疑、讨论的园地,实现了师生的远程互动。
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始终将课堂提问和讨论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坚持对所有学生普遍轮流提问,并适当展开讨论,以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启发学生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抓好课后作业这一基本实践环节。习题课认真精选例题,着重巩固基本概念、演练重要示例,充分发挥其课堂教学补充和应用实践示范的作用。对课后作业全部批改,重点讲评,并评定等级,期末计入总分。目的是使学生牢固、灵活地掌握已学知识、增强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班士良教授长期主讲物理系重点主干基础课《统计热力学》,该课程是有较大教学难度的传统理论课。但听过他讲课的学生们反映说,班老师具有艺术性。通过充满激情的讲授,不时穿插些生动例子都给这门枯燥的理论课程赋予了活力。有的学生说:‘班老师讲课气氛非常活跃,推导大公式时一气呵成,给人感觉非常流畅,物理思想清晰、简洁明了易懂。还有的同学讲:“班老师经常结合讲课内容介绍有关科学前沿发展新动态,使人耳目一新,开阔视野”等等。
班士良教授注意从承担的科研项目选题,使本科生循序渐进地从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进入有新意的科学研究工作,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调研、选题、理论和数值计算、论文写作等诸环节的能力培养和科技创新训练。2002年以来,已指导7人完成本科生毕业论文,其中2篇论文发表于内蒙古大学学报。
我校国家数理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试办)于1995年开始招生,班士良教授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基地教学计划的撰写和多次修订工作。1999年担任理工学院院长职务以来,作为负责人,将基地工作作为要务真抓实干,基地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创新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在硬件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和管理与辐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于2002年、2004年得到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赞扬,评估结果在全国十余个试办基地中名列前茅,基地于2005年转为国家正式基地,为我们进一步办好基地坚定了信心和鼓舞了士气。
近年来,凝聚态理论科研组主要研究国内外发展迅速的半导体层状材料和三元混晶等新材料中电子-声子作用及其对电子态的影响和多层磁性材料中自旋波激发。
理论上建立了第一个描述三元混晶体系中电子-光学声子作用的Fr?hlich哈密顿量,是国际上独具一格的工作,为研究界(表)面问题奠定了基础。在研究电子表面、界面态时,同时考虑内禀态和电子-声子作用,得到系列成果,如:对多层系中界面光学声子结构的深入研究,为异质结构中纵、横光学振动频率互易、电子与横光学频率声子耦合等奇特实验现象提供了理论诠释,一些结果是首次从理论上获得的。对各类量子阱,导出较为普遍、实用的电子-声子作用哈密顿量,讨论极化子、激子、杂质态性质,是国际上较为集中、全面、系统的工作。系统地考虑半导体GaAs/GaAlAs异质结构中界面有限势垒、能带弯曲、界面和体光学声子等因素随材料组分、压力、界面应变(ZnCdSe/ZnSe)的变化特征,创造性地发展了简化相干势近似计算II-VI族半导体的三元混晶参数(一些结果较前人更与实验吻合)的方法,较系统、深入地讨论电子态的压力效应,还初步探讨了压力下半导体异质结构中诸光学声子模对电子迁移率的影响。近期,对体和界面光学声子辅助双势垒隧穿问题的研究,获得了与以前理论不同的结果,对实验观测的声子赞助隧穿电流峰提出新的解释。对抛物量子阱中上述各类元激发及量子隧穿的理论研究,在研究方法、理论模型上有创新,部分结果较好地与实验相符。此方面的工作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
考虑各向异性、边界条件、层间耦合等复杂因素,对低维和多层磁性材料获得了自旋波谱,系统分析表面(界面)自旋和自旋波禁闭、共振等现象,还将继续深入研究维度效应、温度效应、磁化率等各种物理问题,已形成较为完整且有特色的体系。近期,围绕海森堡模型开展的工作,提出一种新的磁激发机制,导出了基本激发的色散关系,运用统计力学理论,就自旋1/2铁磁、反铁磁系的热力学获得与实验一致结果。进一步的研究希望探索出研究高自旋激发海森堡链的较完整的热力学理论。这一系列工作颇为国内外学者关注。
研究成果对相应领域的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 对实验研究和新型材料与器件研制有指导意义。五年来,凝聚态理论组累计承担和完成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1项。目前,承担在研各级各类基金课题8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科学研究论文80余篇,代表作主要发表在欧、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其中被“SCI”收录论文41篇。赴国外参加学术会议和合作研究12人次。学科带头人梁希侠教授还被邀请担任在日本举行的第四次国际EXCON会议(2000大阪)分会主席和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第五次EXCON会议(2002达尔文)国际学术顾问。2003年“前沿科学研究国际会议”(美国加州)曾邀请梁希侠教授、班士良教授做学术报告。
凝聚态理论组在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方面也做出了突出成绩。例如: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理论组的相关教师对包括《热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热统》)和《高等统计物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的系列“热物理”教学的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总结多年教学实践,通盘考虑,提出了该系列课程既合理分工、又妥善衔接的改革思路,统筹协调地进行建设,改革重点是本科理论课《热统》。主要工作是对《统计物理》部分,在坚持以“系综理论”为主线的同时,加大了量子统计的比重,改进教学内容,尽量减少与《热学》的重复。目的是有效利用学时,适度提升高度,以利于学生毕业后从事物理工作和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进一步明确了本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逐步构建了本科《热统》新教学体系框架,设置了融《热》《统》于一体的《统计热力学》课程。1996年,开始形成了与改革配套的《统计热力学》讲义。新的体系以“统计物理”为主线,在阐明“系综”概念的基础上,建立统计物理基本理论,运用统计物理的导出热力学基本定律,给出统计物理概念与宏观现象的对应,将“热现象”的微观与宏观理论有机地融合于一体。力求使学生比较系统、准确地掌握统计物理的基本概念,全面、灵活地运用热物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并为进一步学习更高深的知识和了解物理学的最新成果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对于研究宏观热现象所需要的热力学基本公式,不象流行教材采用的那样作为经验定律给出,而是用统计物理的理论导出之。新计划虽然大量削减了纯粹“热力学”的内容,但并没有削弱运用热力学理论的训练,仍有足够的学时讨论平衡态的热力学性质,介绍研究相平衡、化学平衡等问题的热力学理论,并配以较多的习题。《统计热力学》讲义,在基地班试用四次后,广泛征求国内同行的意见,几经修改,于2000年正式出版。2003年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教育部物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承办全国物理学基地《热统》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梁希侠教授作为特邀专家做了关于《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教学体系改革的报告。2004年申报该课程并获准为国家精品课程(目前,全自治区仅有两门课程入选),该课程是全国同类课程中唯一入选的课程。《“热物理”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于2004年获内蒙古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做为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另一重要成果,梁希侠教授完成的《高等统计力学导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现已被国内4所高校采用,反映良好.
二、教书育人,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优秀人才
凝聚态理论科研组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均为“双肩挑”,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尽管如此,他们以身作则,每年仍然承担着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好。多年来,理论组形成了治学严谨的师德风范,言传身教,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出一批批各层次优秀人才。
从基础抓起,注重学生能力和心理培养。例如:在本科生《统计热力学》的教学中,始终将课堂提问和讨论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坚持对所有学生普遍轮流提问,并适当展开讨论,以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启发学生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抓好课后作业这一基本实践环节。习题课认真精选例题,着重巩固基本概念、演练重要示例,充分发挥其课堂教学补充和应用实践示范的作用。对课后作业全部批改,重点讲评,并评定等级,期末计入总分。目的是使学生牢固、灵活地掌握已学知识、增强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任课教师还经常采用鼓励、引导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课间休息时,教师与学生们在相互平等轻松的氛围下,交流思想,以情动人,这种互动教学不但让学生们学会平衡自己的心态,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潜移默化的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学生认为主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抓住学生心理,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愤活跃,学习兴趣高涨。主讲教师在讲授课程内容时,还不断的介绍相关领域的发展近况,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物理知识,为近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学生的反映,学过这门课的同学对《统计热力学》大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生评教中,本课主讲教师的评分结果在全系名列前茅。
理论组特别是带头人的严谨学风、团队精神等促进了所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的全面发展。例如:梁希侠教授所培养的8名博士(其中4人是蒙古族,3人已成为博士生导师)中的大部分已是自治区高等院校的中层领导和学科带头人,也是自治区凝聚态物理学科的中坚力量。为西部高等教育的腾飞奉献着他们才华。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凝聚态理论科研组的共产党员们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带动广大教师在内蒙古大学教学、科研和管理岗位上谱写教育、教学的新篇章,实现了共产党员走在前,干在前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