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系班士良教授工作事迹
班士良教授——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党总支委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是目前校本部最大的学院,教师170余人,学生2500人,行政工作十分繁重。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班士良院长仍然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在时刻带动和影响着周围的同志。几年来,他的许多篇科研成果在国外“SCI” 等重要杂志上发表, 2000年以来,班士良教授与合作者在半导体层状材料(如异质结、量子阱)中的电子态、极化子、激子及电子-声子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其中SCI收录19篇,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目前主持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项目。由于在教学、科研方面的突出成绩,他于2001年入选自治区高等教育“111工程” 第一层次人选;2002年入选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002年获内蒙古大学科技成果一等奖、获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被教育部评为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2003年被评为自治区“十佳”优秀学科带头人;2004年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2005年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
班士良教授自198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从教20余年,多年来坚持本科生、研究生的基础课程教学,为自治区和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而努力奉献。1999年他担任内蒙古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后,主持全校最大学院的全面工作,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尽管如此,他每年仍然承担本科生基础课《统计热力学》、《力学》和硕士研究生学位课《高等量子力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200学时以上,教学效果好。
“教学中无小事”是班士良教授的“名言”,他已经从事教学近20年,但仍然一丝不苟地认真处理好教学工作的每个环节。每次在授课过程中总要以座谈会、个别征求意见等不同形式听取学生们对教学的反馈意见,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的讲课艺术和教学质量。同时还帮助、培养指导年轻教师的教学,在百忙中抽时间听辅导教师的习题课,听年轻新教师讲课,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这对刚上讲台的年轻教师是极大的关心和帮助,也为学生树立了楷模。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但有时对学习的看法讲实用、较狭隘、急功近利。近些年来,有些同学存在厌学、从心理上畏惧理论课程的学习。面对这种情况,生硬的说教是苍白的有时也令学生反感。他采用鼓励、引导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自信心。如:在课间休息时,与学生在相互平等轻松的氛围下交流谈论,了解、掌握学生对待学习、教学乃至人生方面的真实心理,并给以指导。不高高在上讲大道理,而是以情感人,不但让学生们学会平衡自己的心态,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潜移默化的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和从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他就是用这种教学行为艺术感染、教育着学生。
学生们对班士良教授的授课评价很高,学生对他的教学评估打分在物理系教师中总是处于前列,近三年主讲基地班课程学生评教结果为2002年95.41分,2003年97.55分。2004年94.95分。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我校相关教师对包括《热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热统》)和《高等统计物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的系列“热物理”教学的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总结多年教学实践,通盘考虑,提出了该系列课程既合理分工、又妥善衔接的改革思路,统筹协调地进行建设,改革重点是本科理论课《热统》。主要工作是对《统计物理》部分,在坚持以“系综理论”为主线的同时,加大了量子统计的比重,改进教学内容,尽量减少与《热学》的重复。目的是有效利用学时,适度提升高度,以利于学生毕业后从事物理工作和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进一步明确了本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逐步构建了本科《热统》新教学体系框架,设置了融《热》《统》于一体的《统计热力学》课程。1996年,班士良教授与梁希侠教授合作,开始形成了与改革配套的《统计热力学》讲义。新的体系以“统计物理”为主线,在阐明“系综”概念的基础上,建立统计物理基本理论,运用统计物理的导出热力学基本定律,给出统计物理概念与宏观现象的对应,将“热现象”的微观与宏观理论有机地融合于一体。力求使学生比较系统、准确地掌握统计物理的基本概念,全面、灵活地运用热物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并为进一步学习更高深的知识和了解物理学的最新成果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对于研究宏观热现象所需要的热力学基本公式,不象流行教材采用的那样作为经验定律给出,而是用统计物理的理论导出之。新计划虽然大量削减了纯粹“热力学”的内容,但并没有削弱运用热力学理论的训练,仍有足够的学时讨论平衡态的热力学性质,介绍研究相平衡、化学平衡等问题的热力学理论,并配以较多的习题。《统计热力学》讲义,在基地班试用四次后,广泛征求国内同行的意见,几经修改,于2000年正式出版。
班士良教授于2002年-2004年主持和完成内蒙古大学重点课程项目《统计热力学》,进一步完善了该课程的教学体系。作为核心成员,于2004年申报该课程并获准为国家精品课程(目前,全自治区仅有两门课程入选),该课程是全国同类课程中唯一入选的课程。《“热物理”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于2004年获内蒙古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
《统计热力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在照顾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适当介绍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的前沿动态。在教案组织和课堂实施中,力求抓住重点,分散难点,适度重复,启发思考。国内同行在交流中曾提出“以统计系综理论为主线”学生接受困难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注意解决的问题。为此,在内容组织时将几个主要的系综(微正则、正则、巨正则系综)分散在研究它们对应的几类不同宏观系的板块中介绍,而不是如现有教材那样集中讨论,循序渐进地,易于学生消化吸收。在每次授课时,简要总结上节或已学过但与本节相关的内容。授课中有意留出一些学生思考的余地,以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案、习题选解等资料挂在网上,并及时更新维护,开辟了网上自学、答疑、讨论的园地,实现了师生的远程互动。
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始终将课堂提问和讨论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坚持对所有学生普遍轮流提问,并适当展开讨论,以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启发学生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抓好课后作业这一基本实践环节。习题课认真精选例题,着重巩固基本概念、演练重要示例,充分发挥其课堂教学补充和应用实践示范的作用。对课后作业全部批改,重点讲评,并评定等级,期末计入总分。目的是使学生牢固、灵活地掌握已学知识、增强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班士良教授长期主讲物理系重点主干基础课《统计热力学》,该课程是有较大教学难度的传统理论课。但听过他讲课的学生们反映说,班老师具有艺术性。通过充满激情的讲授,不时穿插些生动例子都给这门枯燥的理论课程赋予了活力。有的学生说:“班老师讲课气氛非常活跃,推导大公式时一气呵成,给人感觉非常流畅,物理思想清晰、简洁明了易懂”,还有的同学讲:“班老师经常结合讲课内容介绍有关科学前沿发展新动态,使人耳目一新,开阔视野”等等。
班士良教授注意从承担的科研项目选题,使本科生循序渐进地从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进入有新意的科学研究工作,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调研、选题、理论和数值计算、论文写作等诸环节的能力培养和科技创新训练。2002年以来,已指导7人完成本科生毕业论文,其中2篇论文发表于内蒙古大学学报。
我校国家数理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试办)于1995年开始招生,班士良教授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基地教学计划的撰写和多次修订工作。1999年担任院长职务以来,作为负责人,将基地工作作为要务真抓实干,基地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创新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在硬件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和管理与辐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于2002年、2004年得到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赞扬,评估结果在全国十余个试办基地中名列前茅,基地于2005年转为国家正式基地,为我们进一步办好基地坚定了信心和鼓舞了士气。
班士良教授以共产党员的实际行动,带动广大教师在内蒙古大学教学、科研和管理岗位上谱写教育、教学的新篇章,实现了共产党员走在前,干在前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