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本次共选举产生5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校友赵刚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赵刚,男,汉族,1961年1月生,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科学委员会主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地面与空间天体物理大科学装置全球协调执行委员会工作组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党委书记、副台长,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和北京天文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光学天文重点实验室主任,IAU近邻宇宙学科学组织委员会委员。
赵刚校友于1983年9月至1986年7月在内蒙古大学物理系攻读理论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获理学硕士学位。199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首批“百人计划”,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8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2004年入选首批新世纪千百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曾先后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全国优秀博士后、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黄润乾天体物理基础研究奖、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负责人、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同时,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第三版)执行主编、《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SCI)副主编、《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SCI)科学编辑等。
我国银河系研究领域学科带头人, 在搜寻宇宙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和极端贫金属星、重现银河系并合形成历史和揭秘锂起源及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上取得了系统性原创成果。构建了贫金属矮星光谱大样本,开启有统计意义的银河系早期化学演化研究;提出计算中性氢原子碰撞新公式,被广泛应用于恒星光谱分析;提出多维度探索新思路,在运动学和化学空间发现银河系不同时期并合遗迹;率先利用国内望远镜开展太阳系外行星的搜寻与观测研究;与光物理学家合作在中国开辟实验室天体物理研究新方向。这些工作共发表SCI论文400余篇,SCI论文引用逾万次,其大样本的系统性研究结果已成为本领域的经典工作而被写入教科书和专著。赵刚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利用强激光成功模拟太阳耀斑的环顶X射线源和重联喷流的工作入选201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其领导的研究团队已成为在国际上相关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队伍之一。